2009年,丰田章男接过了丰田掌门人的位置,那一年他53岁;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丰田汽车出现了时隔近60年的首次显著亏损,2010年的全球规模召回事件让消费者对丰田汽车的信赖跌到了谷底;还有2011日本大地震的冲击让丰田坚持的“零库存”饱受非议。不过丰田章男都带领丰田从困境中快速走了出来。


我自己记忆深刻的是他曾经在2020年8月26号号召全丰田再次学习TPS(也就是丰田式生产方式,可简单理解为精益生产的前身,编者注),那次我感觉他是对丰田老一套的管理理念和风格非常坚守的人。唯一美中不足,是近年来,丰田在汽车电动化上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。我记得2010年去日本,同事每天来酒店接我,开的就是混动普锐斯了,那时候国内还毛也没有呢?后来丰田经过反复权衡,走上了氢能源这条路。无奈曲高和寡,没人陪伴,也没人来竞争,虽然后来无奈出让了自己大比例的氢能源汽车专利......但在很多地区依然迟迟无法建立良好的销量。中间还和特斯拉合资了,也拆过特斯拉的车,经过研究,认为特斯拉已经领先了2~3年,丰田如果走上电动化,会让整个供应链逐渐瘫痪掉(很多机械部件功能都会被高度集成的智能化软件控制代替掉),而这个是曾经成就丰田的关键,于是最终再一次放弃了。听说丰田后来还和比亚迪合资了,不知道进展如何?从销量来看,2022年特斯拉和比亚迪都喷了,特别是比亚迪,单月几乎都是20万辆,此消彼长,意味着丰田的市场正被电动汽车蚕食。丰田章男曾经数次在公众媒体面前呼吁,电动汽车并不环保,氢能源才是未来,无奈,已经没人在听了......
离任前,丰田章男曾这样说:“丰田最大的经营风险是我一直担任社长,我是老一代,也感到了作为造车人的局限。我认为有必要在新时代引退。”
2023年,丰田这艘巨轮的舵轮交到了佐藤恒治的手中,这一年他也53岁。听说,在赛车场,丰田章男第一次和佐藤恒治沟通了交接班的事宜,也许是为了传达一种临危受命的急迫感、责任感和使命感吧!

丰田汽车最开始是一个小孩子,在啥也不懂的基础上,通过善于学习模仿,逐渐壮大。后来又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了自己的模式,现在又去“参考”电动化的新秀品牌,这是一种”柔性-适应环境“的体现。但这里面风险很大,一般而言你想去抓下一个苹果,一般你都要放下你手里那一个,丰田最后会不会内部怀疑”曾经令丰田成功的TPS?",或者将TPS仅仅限制在运营领域?当然佐藤恒志应该也不会丢掉”原理、原则、现地、现物、现实“的五现原则,但估计也很大概率搞得最后不伦不类。因为很多产品,似乎都无一例外的说明,对于“快消类产品“日本制造企业都败下阵来。比如”手机、电脑、彩电、屏幕、洗衣机、冰箱.........当然,不管怎样,丰田汽车都有大量的优良基因,这是确保丰田如今地位的关键资产。两相权衡,我依然相信,如果能够尝试补上电动化这一块短板,整体业绩也令人期待,只是要”快“:设计快、反应快、生产快.....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。
以上内容,为上海灯屋根据记忆、网络资料、个人感想整理而成,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丰田章男辞任社长的发言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丰田章男辞任社长发言全文如下:
今天召开的临时董事会决定,现任会长内山田竹志将于4月卸任,我将被任命为新会长,佐藤恒治将担任新社长。为了尽快向大家告知,我们在短时间内安排了这场直播。首先,请允许我先介绍突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。由于内山田会长即将辞职,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丰田的改革,决定由我来担任会长并履行协助新社长的职责。长期以来内山田会长一直在幕后支持着我的工作,我想借此机会表示最深切的感谢。
我被任命为社长时,正好遭遇雷曼危机导致深陷亏损,此后又面临一系列威胁生存的危机,如全球大召回危机以及东日本大地震。回想起来,这13年每一天都如履薄冰,竭尽全力地努力工作,这是我的真实感受。在陷入危机时,我认为我前面有两条路可以选。一条是短期收效快的“捷径",另一条是回归本质与理想,正视自己初心之路。我选择了后者。丰田汽车旨在制造出更好的汽车,并成为世界各地利益相关者喜爱和信赖的最佳汽车公司。换言之,这意味着丰田汽车必须围绕产品和地区开展业务。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,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有结果,而那些关注短期的人并不理解或支持走这条道路。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,但尽管如此,由于丰田公司的37万名成员在世界各地的每个城市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,生产出了更好的汽车,我们的产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包括皇冠和卡罗拉等畅销车型的焕新,并推出了86、Supra和GR Yaris等跑车。同时我们也关注我们的商用车。TNGA、内部公司制以及区域负责制相辅相成,使得无论我们推出的车型类型如何,我们的员工都专注于满足世界的需求。我相信,有了他们,我们能够在丰田内部创造出满足世界的需求的产品。2020年我们制定了丰田哲学,其中明确阐述了必须传承的信念和价值观。我希望,丰田哲学将成为下一代高层管理者遇到困惑时能够回归的地方。我认为在这13年间,我们为下一代高层管理者的传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