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为原创文章,首发在微信公众号-九段精益。本篇文章共分两部分姊妹篇,此文为上篇。
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,基本上,我已经把自己的后半生和精益生产在中国的推广事业捆绑在一起了,我相信精益对我国的制造型企业是有巨大帮助的,帮我树立这种信念的原因有两个,一个是我近20年持续在“改善”方面的学习和工作;另一个则是我有幸亲眼看到并参与了精益帮助 企业“改善绩效”的过程和结果。关于精益到底是否能够行得通的话题是精益管理最底层的“元问题”。关于这个话题的探讨极具意义。很多企业或个人都关注在精益生产本身,或者关注在自 己要不要导入这个问题上,很少有人去真正务实的思考:精益到底能不能在自己企业行得通,以及它是如何实现“改善绩效”这一结果的?我相信,作为一个务实有洞见的企业老板或管理者,应该会很关注这个“元问题”的答案。作为2023年的第一篇文章,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话题。
第1个观点:岸良裕司认为精益在日本行不通,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尝试去实施精益生产,很多日本公司花了大量精力尝试去导入精益生产,但是都失败了。比如日立工具工程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,这个公司曾经多次尝试实施精益生产,但是却危害到他们的生产运营表现,这迫使他们回到曾经最传统的管理生产运营的方式,这就是所发生的事。
第2个观点:高德拉特和岸良裕司认为之所以精益能够在丰田取得成功,有一个隐含的假设。高德拉特博士曾说过,应用会对所处环境做出假设,有时候是隐藏的假设,如果那些假设对于某一个环境是无效的,我们就不应该期望在该环境下的应用会有效运作。按照这一逻辑,岸良裕司对丰田公司的总体环境进行了高度提炼概括如下:
岸良裕司认为,丰田所处的这一环境和TPS的内在匹配度是TPS在丰田取得伟大成功的前提假设。那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:其他企业能够制造像丰田类似的稳定的环境吗?事实恰恰与此相反,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实际上正在面临的环境是:
简而言之,岸良裕司认为,如果一家企业所处的环境属于“不稳定”的环境,意味着并不是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合适环境,也就是导致精益实施失败的秘密所在(作者注:关键原因)。
第3个观点:大多数企业在实施LEAN的时候,并没有仔细去分辨自己的环境和LEAN的匹配度,而是上来就开始尝试。尝试的本质就是想办法去创造类似丰田那种“稳定的环境”,比如:调整生产布局、调整生产计划、改变物料的供给方式等。如果不能看到绩效的提升,再去分析问题点,然后进行改善。也就是强加稳定性到不稳定性之上,岸良裕司认为这并非解决方案。
第4个观点:岸良裕司认为,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的制约通常不再是生产运营,而是转移到了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中,此时,更需要的是稀缺性人才、有经验的能人。因此日本企业需要的解决方案是一个能够在“不稳定”的环境下行得通的方案,这才是日本企业最强烈的需求。
第5个观点:高德拉特和岸良裕司都认为Kaizen(改善)本身有太多的浪费,浪费了企业很多的精力和努力。其观点如下文所示。
我认真的思考了上述的观点,认可了其存在的合理性,因为大部分都和我的判断一致。
也就是说,我承认精益生产方式其实有其适应的环境,很多企业并不适合来导入精益生产方式。以至于我每接触到一家新的客户,我都会忧虑的思考一下,这家到底是否适合来推行精益管理转型,非常令人遗憾的是,我发现国内很多企业其实根本不适合。但是,我很快就从这种忧虑中走了出来,关于这个部分,我们留待下一次再来详细阐述。